王氏墓园
——探访绥中王氏墓园
2017年6月20日,雨后骄阳,我独自一人骑车来到绥中县高台镇腰古村王氏墓园。山野一片翠绿,墓园的玉米高的已经过人,给墓园带来很不和谐安宁。望及墓园我仍能感受到这座古迹的生动文化和厚重历史,在这座荒寂、破损墓园的背后沉寂着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从巫家河沿向北,沿绥牛公路前行,远处可观兴隆寺,崔家河沿北龙王山上就是王氏墓园,南距绥中县城几公里。龙王山是一座海拔几十米的小山,六股河从其东侧流过,王宝河从其西侧流过。两河相距不过1.5公里,并在龙王山南2.5公里处汇合。这个地区虽然狭小,却是绥中最早蒙受文明曙光地区。这里有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的遗址,还有东汉辽西郡治阳乐古城的遗址。清顺8年(1651年)清廷下令,有愿出关开垦荒地者,准其分地居住。
就在这一年,世居河北乐亭县北葫芦河村的村民王启正,率领三个儿子迁居辽东中后所(今绥中镇),在龙王山定居。这里既有虎踞龙盘,山清水秀的好地势,又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王氏家族就选择在这块风水宝地上世代耕读,繁衍下来。王氏墓园是王氏六代宗亲的长眠地。王氏墓园原本是一处普通墓地,由于王启正之孙王廷赞在乾隆末年曾任甘肃布政使,得到朝廷诰赠三代为荣禄大夫的殊荣,而其玄孙王治模在嘉庆间官至江西道监察御史及大理、沂州知府,也得到朝廷的嘉奖,于是墓地几经扩建,增设石碑及其他石雕等,才有了今天所见到的规模。
雨后,大地还有些泥泞,我从南向北,从东向西远望,看到王氏墓园占地广阔,规模宏大。园内石刻形态各异,错落有致。园内有碑五甬,西面两甬,东面三甬,延中线向北有墓门石坊一座,四柱三间,高大雄伟,图案鲜明。
积年累月,石兽、石人、石碑、石牌坊,有的散落在山坡上的田地里。有的明显是有人破坏而至。走过石兽石人,再绕过一块玉米地,又看到石碑高耸,碑文篆刻清晰可见,感觉没有拓过的痕迹。再向前看到石牌坊,虽然不是很大却很庄严,字迹清楚,浑厚有力,红绸扎带。
据史料记载,墓园南北长389.4米,宽112.2米。原有墓门、飨堂庐舍、围墙等,早年已不存。自南向北依次排列,现存华表一对,石羊、石虎、石马、石人各一对,墓门石狮一对,制诰文碑5座,石碑坊一座,阡表碑一座,石供桌一座,最后是王氏始祖王三亮以下六代坟墓。
兴隆寺女主持向我介绍说,王氏墓园异乎寻常之处就是为王氏家族带来殊荣的王廷赞死后未能葬入墓园,而是葬在墓园外东侧山坡上,用手指给我看。原因是他作为一件震动朝野的大贪污案的主犯,于乾隆46年被处以绞刑,是世俗忌讳的“横死”,所以未能葬入祖茔。
我又前行有百米多,专门到王大人墓前看望。一代封疆大吏,一代忠臣豪杰,一生坦坦荡荡的布政使,在晚年一失足成千古恨,而凋零的散落在家冢之外。
经了解,王氏家族还有后人在本地居住,生活尚好,有生意经营。从墓地看,逢年过节都有后人祭祀。而且在墓碑前布设了太阳能长明灯一盏。可惜被人拔起扔在一边。
王氏墓园有两件碑刻不容忽略,一为牌坊后面、墓道东侧的《龙湾山王氏阡表》碑刻,记叙了修建墓园的过程及家族历史,洋洋近2000字;一为王廷赞墓前这《钦赐一品顶戴甘肃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王公墓表》碑刻,叙述王廷赞在甘肃为官经历,也多达1600余字。王廷赞是一名清乾隆时期的封疆大吏,与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有联系。
离开墓园,一路上我有很多反思,很多遗憾涌起。历史我们无法改变,而现实也无需糟蹋。毕竟在当地出了一位人物。王廷赞原本是个忠于职守、循规蹈矩的官吏,本应洁身自好,但他终未能摆脱封建官场贪鄙之风,不是善终而未进祖茔。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应该有所担当。尊重历史,保护历史,让王氏墓园故事做反腐教育课堂也应该得以尊重,让几百年前的一代枭雄有个安宁之地。
望着散落一片的碑林,我肃然起敬,我想不久的将来王氏墓园一定会得以复修,王廷赞的后人也会秉承继业,发扬光大,作为教育后代的课堂名垂千古!
评论